發布時間:2020-10-29 16:24:22 瀏覽: 次
初中這三年,家長如何陪讀?
家長的陪讀歷程
孩子進入初中,不管在心里上,還是在生理上都發生著明顯的變化。作為家長,首先都明白,孩子學習及健康成長離不開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。家長要有駕御自己情感的能力!不能因為孩子的不如意而怨恨孩子,也不能因為孩子某些方面優秀就不顧所以,更不能因為工作或家庭瑣事的不順造成情緒的大起大落,尤其要善于制怒!只有這樣,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情商!
其次孩子的生活、學習習慣和品質的好壞是在家庭的塑造和感染下成型的,學校只是接過這塊半成品進行繼續加工塑型,從家庭到學前班、小學、到現在的初中,已經歷了幾個階段,在學校塑造和加工的全部過程中,若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形成一個好的生活、學習習慣,那么光靠學校和老師是不行的。在學校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,個個去糾正是不現實的。
學校是一個團隊的氛圍對個人的影響力,那么個人自我意識淡薄的話是很難跟上團隊要求的。所以,我覺得家庭環境首先對孩子個體的影響和感染力還是很重要的。上初中以后,就會發現學生的成績開始下降,(其實是名次下降),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不夠,和家長沖突開始增加。進入初中后,會有一個摸底測試,半期考試后,會有一個家長會。在這樣的家長會上,老師會舉出一些好學生的例子,大部分家長開始郁悶。
初中生這個時候,表現出來幾種情況:
學習很好的,會經常關起門來,不讓家長參與,學習差的就有點破罐子破摔的勁頭,總而言之家長和學生的關系就是一個“僵”字而已。
初中生的家長開始感覺不像小學那樣,對子女的功課有輔導的把握,很多題目已經不會做了,這個時候,會去找資料來復習。而老師會要求家長和學生練習背誦了,英語口語了,聽寫了等等。
到了初二以后,學生的成績名次基本就保持不變了。那些感覺名次不理想的,就會心中憂慮,言語之間會流露出來,引起學生更大的反感。
有的家長會把家里的電腦收了,不讓孩子用。好一點的,會只把網絡斷掉,引發更大的對立。家長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,有錢的家長會把子女送到老師那里補習。
到了初三,大部分子女就和家長形成對陣的架勢,關系相當緊張,家長形同任勞任怨的奴隸。這個時候,家長對于子女的學習已經起不到任何實質的作用,但是老師仍然會喋喋不休地要求學生家長做這做那。直到中考結束,噩夢終于告一段落。
如何破解這樣的困局,與孩子良好溝通,促進他學習的目的呢?
孩子程度不同,家長方法要變
1.如果孩子是中游,和老師關系比較融洽。
那么你就要重點培養子女的學習作風,培養學習的認真程度?!笆澜缟吓戮团抡J真二字”。一個學習中等,但是學習穩健的學生,往往在最后關頭,能夠沖出去,成為一匹黑馬。
這樣的學生,最忌諱家長一直讓他趕超別人。同時這樣的學生,往往還有些特長,也要積極鼓勵。一個有突出優勢,其他方面都能達到中等的人,是最有競爭力,最有前途的人才。
2.如果孩子是中游,和老師關系一般,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。
那你要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,你的子女可能很有才,但卻不是當前教育體制的寵兒。在這個環境下面,他不可能名列前茅了。一味地逼迫,會讓他越來越差。和子女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僵,會把自己弄成了子女的對立面。
對于這樣的學生,家長要找出他適應的那些方面,加以鼓勵,冷處理那些不適應的地方。不能用批評的方法,不能讓孩子有放棄心理。處在鼓勵下的學生,往往會逐漸往上走。
3.如果孩子是下游,或者成績名次像過山車一般不穩定。
這樣的學生肯定不是學習努力的學生了。這樣的學生千萬不要給他樹立標桿,跟他說,誰誰誰怎么樣, 他是不可能一下子追上什么人的。要求他追,反而會加大他的挫折感。
要把重點放在培養他平和的心態上面,化解他的偏激觀點,盡量找出他的特長,爭取在一個地方取得超過其他同學的突破。
不要牢騷,不要埋怨,學習部分重點、掌握基礎知識,穩定住成績。如果請家教,也不要做難題,能夠把基礎知識和作業題做好,就可以大加鼓勵。
4.如果你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已經名列前茅。
那么你一定不要在子女的學習上過多的下功夫,子女已經是坐上了順風船。再用力,結果往往會欲速則不達,你需要做的是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的能力。
很多學習相當優秀的學生,經不起一場考試的失敗。 所謂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。學習再怎么好,也不見得場場必贏。
把握住初中生3個顯著特點
1.容易受到壞的影響
13歲至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,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,尤其是壞的影響。所以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,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,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、積極的成長空間。
事實上,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,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,不僅為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,也為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競爭環境。
2.極強的自尊心
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。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,出了問題對孩子一味訓斥,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,不允許孩子申辯,這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作用,反而會引起他的排斥和反感。孩子聽到披頭蓋臉的教育,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面子,今后怎么在同學面前抬頭,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里。
此外,孩子為了維護自尊心,勢必要好好努力,通過學習成績說話。所以,父母要好好引導,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、自信心。
3.強烈的獨立意識
到了初中后,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,而是自己單獨去做。
這時,父母要自愿充當孩子的參謀,爭當綠葉。雖然孩子年齡還小,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,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父母要盡可能給孩子創造自我展現的平臺。
如何與初中孩子溝通?
1.對孩子表達你無條件的愛
自孩子小時,即讓孩子很清楚地了解到你是關心他的,是愿意接納他的。
2.溝通的問題不要太空洞,最好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
譬如“今天如何?”“學校好嗎?”也別常用,“為什么?”因為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。學著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勾引出話題。比如,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作業即是一個好開頭。
3.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
當然,做父母的,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,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,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、感受,及對事情的看法,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、感受與看法了。
4.身體語言的重要
目光的接觸、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,將上身略為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,這些小動作,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。當然,也別心急,指望一坐下來,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,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,讓孩子知道,你已準備和他“聊”了。
5.不要取笑孩子的任何問題
不管孩子跟你說什么,千萬別笑他。孩子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,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,否則別去笑他。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么時,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,只會傷害孩子,而且以后也不再跟你談了。交談中的幽默是好的,是溝通中的最好潤滑劑,但要小心使用幽默,要看孩子能否了解幽默與取笑的不同。
6.真正地去“聽”你的孩子講話
有時當媽媽一邊炒菜一邊盛飯時,女兒在想跟媽媽說些什么時,媽媽有時是不經心地聽著,有時會打斷她,反而請她幫忙擺桌吃飯,但從未停下來,專心去“聽”她想說的話,除非她說的話,真是什么天大的好消息(不過,這種機率低于百分之一)。
專家也不是叫我們一定要停下手邊所做的,但你可給孩子一個“確定”的時間,比如:“好,等我把飯菜擺好?!被蚴恰霸俳o我十分鐘?!?/p>
當然,最好是立即去“聽”孩子要說的。因為,你一次、二次、三次地忽略了他們后,他們便會慢慢地失去了“告訴你”的興趣。
另外,在“聽”時,最好做目光接觸,要孩子曉得你是真的愿意聽。很多時候,孩子中不過想說你覺得不太要緊的事,但對他們而言,卻是重要的。